示范意义
北京首个大型商业办公零碳建筑技术集成示范
北京首个大型商业办公光储直柔集成示范

北京中海金融中心零碳建筑示范项目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菜市口大街与骡马市大街交汇口东南角,建筑面积3.1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5.0米,地上11层,为中海自持写字楼项目。
中海以实际行动践行碳达峰与碳中和国家战略,结合零碳建筑技术发展趋势,聚焦被动技术降需求、主动技术提能效、能源转型降排放、低碳建造降隐含碳等4大类18项技术措施,致力于打造北京首个商业办公零碳建筑和光储直柔技术集成示范,推动零碳技术产业化应用。

技术路径

关键技术及做法
合理规划
立面幕墙设计丰富室内外感官、保证视觉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满足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要求。
紧邻集中绿地,过渡季可形成明显的通风廊道,有利于自然通风,改善建筑小气候。
自然采光
幕墙结构提供良好的自然采光效果,办公空间全年平均照度达标小时数达到6小时以上。
减少对人造光源的依赖,降低照明能源消耗。
自然通风
外侧幕墙设置开启扇,利用过渡季节自然通风,降低过渡季节空调能耗。
高性能围护结构
通过提升屋面传热系数、幕墙及其非透光部分传热系数,全年累计空调负荷比基准建筑显著下降。
幕墙气密性提升至4级,减少渗透风对建筑冷热负荷的影响。
建筑遮阳
建筑南立面和东立面设置水平固定遮阳,显著降低空调冷负荷。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
基于健康舒适、节能降碳的考虑,项目办公区选用干式风盘+独立新风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空调系统能效提升约15%。
高效制冷机房
制冷机房是建筑能耗大户,通过能量分级利用、高效设备、低阻力输配系统、智能控制等多措施结合,拟定目标能效值6.5,远高于国内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新风热回收
办公区采用新风热回收系统,全年新风负荷下降50%以上。
高效照明
选用高效LED灯具,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设置光感传感器智能控制。
试点可见健康光环境监测与调节技术,深入探索未来办公智慧健康低碳新场景。
高效电梯
选用A级节能电梯,充分利用能量回馈、智能群控、变频控制、目的楼层预约等节能技术,与传统C级电梯相比,能耗显著降低。
智慧运维
建立智慧碳管理平台,实现能源和碳的可视化、智慧化管理,增强建筑柔性。
地源热泵
本项目采用地源热泵供热,实现建筑100%电气化。
地源热泵的运行效率要高于空气源热泵,热泵机组工况稳定,运行简单可靠。
光储直柔
设置光储直柔系统,构建能源微网,实现建筑物的能源生产、消费、储存、调节“四位一体”协同控制。地源热泵的运行效率要高于空气源热泵,热泵机组工况稳定,运行简单可靠。
光:充分利用屋面、立面、遮阳板空间,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光伏年发电量约占全楼总用电量30%。
储:本项目采用双向充电桩和储能电池两种储能形式,充电桩具备双向充放电功能,从时间上解决可再生能源供给与建筑用电需求不匹配的关键难题。
直:全楼采用直流照明、11层示范区设计全直流系统、运维展示中心设直流空调、地库设直流充电桩。
柔:柔性用电最大调节容量比例20%。
低碳建材
利用天然材料及固废材料制备建材、应用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强度钢筋等,降低水泥等高碳排放材料的使用。
高装配率建造
应用装配式 、钢结构等建造方式,减少现场垃圾、材料损耗和能源耗损。 钢结构和楼承板,占比84%;单元式幕墙,占比71.7%;给排水管线分离率90%、电气管线分离率86%。
全过程BIM技术应用
设计、建造、施工和运行全过程BIM应用,打通各阶段壁垒,减少材料浪费和现场返工,降低建造过程中的碳排放。
信息化碳排放管理
建立施工过程碳排放管理平台,量化分析低碳建造技术措施的减碳效果,有针对性的制定减碳方案,追踪碳排放足迹,实现碳排放的可视化管理。
临建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
生活区、办公区临时建筑充分利用屋面空间,布设可重复利用的粘贴式柔性光伏组件,年发电量约20万度,提供照明、空调等日常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