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海地产实现合同销售额约2072.1亿元,同比增长约20.5%;实现营业收入约1078.8亿元,同比增长约21.7%;毛利率为28.5%,较上年同期减少2.1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约207.8亿元,同比增长1.2%;扣除税后投资物业公允值变动收益的归母净利润为192.3亿元,同比上升10.9%。
值得注意的是,在房地产行业近两年利润水平整体下滑的背景下,中海地产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率仍然达到19.3%,位于行业的较高水平。
中海地产副主席、执行副总裁罗亮在今年上半年的业绩会上表示:“集团财务稳健,杠杆率低,实现了价值创造,包括控制成本,降本增效,因此有信心保持一个行业领先的利润率。”
中海地产的财务状况在行业内属于相当健康的水平,发债利率也相当低。
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海地产资产负债率60.2%,净借贷比率为33.8%,保持行业低水平。有息负债人民币2285亿元,其中人民币有息负债占比57.3%,一年以内到期负债占比19.8%。到期债务压力小,在手现金1174亿元。流动比率为2.1倍,而利息倍数比率为7.9倍,加权平均融资成本仅为3.6%,继续保持在行业最低区间。属于绿档房企,未触及融资“三道红线”。
在投资拿地方面,中海地产今年上半年则放慢了脚步。
中海地产业绩公告显示,期内,中海地产于内地14个城市共新增土地储备20宗,新增总楼面面积为489万平方米,总地价513.0亿元,新增货值1104.9亿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国海外发展土地储备为5940万平方米,(权益储备4985万平方米)。
期内,主要联营公司中海宏洋新增土地储备604万平方米。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海宏洋土地储备为3284万平方米(权益储备2892万平方米)。中海集团系列公司合计土地储备达9244万平方米。
“两集中”政策实施后,中海地产在一线城市的拿地策略变得更为审慎。上半年,在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分别增加一块土地。
对于拿地策略,中海地产主席颜建国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在投资策略方面,中海地产继续坚持三个主流的发展策略,更加重视高能级城市,核心地段的土地获取,我们坚守投资刻度,要求合理的回报。上半年总的来看拿地比我们预想当中稍微少了一点点,但是投资的纪律比拿地本身更重要,我们不会为买地而买地,不赚钱的地不会去买。”
据中指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海地产拿地金额为435亿元,在房企中排名第十。可供对比的是,2020年中海的拿地金额为1281亿元,仅次于碧桂园和万科。
今年下半年,中海地产还有1100亿元的拿地投资额度。
中海地产行政总裁张智超在业绩会上表示,集团会坚持在一线城市按投资策略进行布局和相应的投资比重。“一线城市本身是中海一直深耕的,而从回报率看,一线城市的防守性极其强,因此销售速度和现金流的表现来看是优于二线和强三线的城市。”
目前,多个城市都暂停了第二次集中供地。市场有消息称,二次集中供地的竞拍规则将会发生改变。
对此,颜建国认为,中海不赚钱的地不会去买,所以主要是看最后集中供地的城市竞争情况如何,政府的新规则投资目标最终还是要看土地市场的竞争情况,会努力按照这个去完成预算目标。
关于40%购地比指标的问题,张智超则认为, 40%购地比的指标属于三条红线以外的参照,不属于强制性的要求。“40%的拿地指标里面是不含持有类物业的投资额,把这部分剔除后,公司基本上也能达到或者接近于这个水平,中海认为这个指标一方面不具备强约束,另外总体而言对公司影响不大。”
此外,“蓝海战略”仍是中海地产重要的投资策略。其一,与部分国企及产业单位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从市场上寻找项目;其二,投拓触角伸向城市更新、棚改等领域,以化解公开拿地成本高、盈利下滑风险。
今年上半年,中海地产通过“蓝海战略”,成功获取苏州中泰项目、苏州超塔项目、长春润德等项目。
对于今年以来持续收紧的调整政策,颜建国认为,房地产调控的一系列政策,包括今年上半年土地政策和金融政策,出发点都是希望房地产市场在“房住不炒”的前提情况下平稳健康发展。即使短期政策出台对市场会有一些影响,但相信这些政策都有利于房地产行业较长时间的平稳发展。
相关新闻